1)第549章 黎明_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9章黎明

  如果说非要用一种比喻来形容坐飞船和其他航天器的不同,林炬认为最相似的体验应该在过山车上。

  和火箭、飞机不同,九章号对抗重力的方式是底部的四台气尖引擎,尾部的两台发动机主要提供水平方向移动的推力,但两者也可以通过姿态转换同时获得。

  常规的航天飞机、火箭推力源是大致不变的,运动轨迹也需要遵循一定规律,大多数时候林炬都能知道下一秒的姿态会如何变化。

  但九章号不同,它更类似于四轴旋翼无人机,四台气尖发动机推力矢量调节范围也极广,在AI的控制下可以灵活地切换姿态。

  虽然九章号是在真空环境中工作的飞行器,但它却继承了XN90的设计外形,即使没有机翼也具有相当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机身和两边的推进模块正好构成了中央升力体布局,在一定迎角和速度下总体升力相当可观。

  XN90在设计的时候便考虑到了突发故障(非人为)的因素,只要初始高度或速度足够甚至可以支持无动力迫降,其气动性能可见一斑。

  在九章号起飞前往仁寿补给点的过程中会保持3000米以上的飞行高度,以10度以上迎角超音速飞行,期间最高速度将超过2马赫。

  坐在飞船的驾驶舱里,林炬只能看到天空的在舷窗后飞速后退,同时能感受到机舱内大到惊人的噪声。

  多面体外形超音速所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就是强烈的机体震动,因为横截面积更加庞大,动静比起同级别的飞机要可怕得多,明明六台发动机加在一起也不过180吨推力,但在地面上的的直观感受和千吨级的重型火箭相当。

  在岷江旁的仁寿补给点,基地的工程师们从九章号起飞开始就在这里掐表等待。

  他们临时借用了江边一片废弃厂房并将其清理出了一大片区域,原有地面是混凝土,又铺上了一层钢板。

  其实九章号的发动机单台推力也就在25到30吨,混凝土地面完全能够承受,但这里需要考虑老化因素,以防止地面被冲成碎块飞起来砸中飞船。

  差不多两分钟后补给点就看到了天边出现的黑色不规则飞行物,3000米的高度从地面看过去九章号的体型并不小。

  站在空地上的胡冬手里拿着隔音耳罩随时准备带上,心里默默计算着超音速激波抵达地面的时间。

  不过比起音爆更先进入耳朵的是远处大大小小的呼声,那些都是在岷江附近的钓鱼佬或者散步的本地人,他们也发现了天上突然出现的不明飞行物,一个个都高举手机试图拍照。

  胡冬最后默数了五个数然后立刻带上耳罩,几秒钟就感受到地面开始强烈震动,激波已经抵达地面了。

  没有戴上耳罩的市民只感觉有源源不断的雷暴在耳边产生

  请收藏:https://m.hb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