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7章 豪强不能降_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

  当年宋蒙议和,董俊知道宋军火炮厉害,就开始悉心经营藁城,为此专门还扩建了藁城的护城河,加固了藁城的城墙,又因为宋军箭雨厉害,又在城头打造了石墙式的防箭棚。

  藁城城墙不到十里长,当地人口把县城外的乡村算进去,也就一万多户。

  这两个儿子在史上都有仁义之名留传,抛开是元朝将领,其实还算是个好人。

  短短一月不到的时间里,小小的藁城中聚集近两万蒙军,一万多户百姓,加起来有七八万人。

  没多久,元廷要求当地重新调查人口户数,准备增加税赋,董文炳又道:“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随即弃官而去。

  当然,董俊从品行上说也不错,更没有其他蒙军屠城的劣迹,可他太早降了蒙古,跟随蒙古已经二十多年,深受信任,也全力帮蒙古人做事。

  董俊还是很有能力的,其长子董文炳更以英勇善战出名,历史上连忽必烈都尊称他一声‘董大哥’。

  但董俊当然不肯降。

  父子俩一看城中人满为患,守城容易,但被困就比较难。

  其弟董文蔚从小力气惊人,善骑射,董文蔚接人谦恭,凡所与交,不论贵贱长幼,待之无异,跟随元军后,先后筑城光化、昆阳、枣阳等地,其他元军将领在筑城时,对工人凶狠异常,无视人命,只有董文蔚善待工人,不事威猛,得到诸多工人支持,皆全力筑城。

  结果宋军并没有来攻打坚城,而是到处扫荡。

  董俊这么一搞,藁城变的坚固无比,就算宋军的投石机投石头上去,也难以对他们造成严重的破坏。

  两人都是能领兵打仗的,董文炳还非常厉害,跟随忽必烈后,几乎没打过败仗,后来宋军的水师有一大半是被他打掉的。

  董文炳在父亲死后,先承父亲的功劳为藁城县令,上任没多久,当地遇蝗虫旱灾,百姓失收,民间疾苦,但朝廷依然强征税收,董文炳于心不忍,拿了私谷数千石,接济灾民。

  董俊虽然身为蒙古将领,但说实话几个儿子都教育的不错,当文官的小儿子们,也以正直著称。

  今天一大早,董文炳和次子董文蔚再次来劝说父亲降宋之事。

  刚开始董俊还以为宋军要来攻城,也做好了巷战的准备,因为人满为患,他也在城中到处准备人手,所有巷子都用木头和石头布置了障碍,平时可以形成雨棚似的,让蒙军睡觉,战时可以当房墙来用。

  但藁城有个缺点是很难改的,那就是太小。

  没多久鼓城和沧州等地有部份败兵又逃了过来。

  之后一直到他近四十岁时,才被忽必烈征招入军,跟随元军攻打大理,因表现出色,从此成为忽必烈的心腹。

  一月时,父子俩开始在城中大力宣扬,专门说起宋军攻灭金国后,查没所有地主财富和粮田的事。

  之前宋军没过来,对藁城影响也不大,现在宋军突然大举入侵,董俊第一时间把县城以外的百姓统统迁进城中。

  宋军一旦进来,他们变成穷光蛋还是小事,如果和蒙军关系好的富商,搞不好得全家被杀。

  四子董文直、五子董文毅、七子董文进、八子董文忠皆成为元朝大臣,父子八人算是满门元朝忠烈。

  请收藏:https://m.hb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