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6章 啃老趁早_靖难攻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他记忆里,这个数量维持了几十年,但当下云南的军户数量,恐怕已经突破了三十五万户。

  这样的移民,加快了西南汉化的步伐,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

  对此,朱高煦还是喜闻乐见的,不过就是这次移民波及到了他的计划,这让他有些遗憾。

  谈话间,朱棣带着朱高煦上了城墙的箭楼,他指着南边的稻田询问道:

  “这个事情我前面就想问,你这地方怎么能种水稻?”

  朱棣来到吉林城,最诧异的事情不是自家老二能拉出五百甲骑,而是吉林城这鬼地方居然能种植水稻。

  对于他的疑惑,朱高煦也只有对他讲解起了“先育苗后插秧”,以及利用各种手段让育苗田温度比普通耕田略高的事情。

  听完了他的话,朱棣第一反应就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因此对朱高煦笑道:“你这办法若是在北边推广起来,恐怕能解决大部分军屯的问题。”

  朱棣还在以大明燕王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可朱高煦却很清楚,他要是真的把这水稻技术推广到整个辽东、大宁,那到时候他们父子就有苦吃了。

  大宁、甘肃和辽东,这是当下大明负担最重的三个地方,其中难度,朱高煦在武英殿时翻阅奏疏时看过。

  大宁戍边军户八万余人,算上其家眷接近三十五万,由于粮食亩产低,以及时不时要面对北方的劫掠,因此当地的自给水平奇差。

  为了维持当地的这三十几万人口,老朱除了每年要散出足够的银锭外,还需要征发数量众多的北平民夫。

  仅是洪武十九年,为了运粮给大宁,大明就征发了二十余万民夫,为大宁运米一百二十三万余石。

  结果这一百二十三万石粮食,只维持了大宁两年的消耗,洪武二十一年大宁又复上疏请求输米。

  两年消耗一百二十三万石粮食,这是个什么概念

  朱棣五征漠北,平均下来也就消耗了不到二百万石粮食,即使是耗费最巨的第一次北征,也才用了九十五万石,第二第三次北征也才动用三十余万和四十余万石。

  换句话说,养一个大宁,所花费的粮食,平均下来可以让朱棣北征两次了。

  面对这样大的后勤压力,朱棣不得不在夺下大宁后,卷着大宁百姓往北平三府迁移。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一直催促耿炳文和李景隆北上灭燕,不顾冬季行军难度,也是因为再不解决朱棣,调动北平人力物力去接济大宁,大宁就要断粮了。

  相比较大宁,可以走海运的辽东倒是后勤压力小一些,但也没有小到可以忽视的程度,对大明来说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推广水稻种植法,在朱高煦看来就是‘资敌’,而且这也不符合他的想法。

  他曾经想过要用外来人口充实关外,而这个所谓的外来人口,实际上就是大宁的那三十几万人口。

  请收藏:https://m.hb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