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记·弘治_靖难攻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铛…铛…铛……”

  成化二十三年三月,伴随钟声作响,成化皇帝朱见深在经过五十四日的停灵后葬入天寿山乾陵。

  七日后,四十三岁的皇太子朱佑樘于北京奉天门即位称帝,改元明年为弘治,是为弘治皇帝。

  同日,十三岁的朱厚照被册封为皇太子。

  即位后,朱佑樘没有修改什么政策,而是继续按照成化年间的政策进行。

  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尽管解决了中原两京一十三布政司的臣民阶级矛盾,了矛盾却随之转移到了海外。

  从成化年间就不断移民中原以外的百姓们挤占了西部、海外百姓的生存空间。

  如果要做一个对比,那就是愈发内卷的一线城市淘汰了大量人口前往二线城市。

  尽管这些人口在一线城市不算什么,可中原地区毕竟是教育最好的地区,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口,不管是学历还是学识,都要比偏远地区的百姓更有竞争力。

  就业问题不会消失,只会以一种新的形式转移。

  西部和海外的百姓在工作竞争上惨遭淘汰后,便开始了有田务农,无田流氓的日子。

  波斯、山南、碛北、西海、东洲等地区的叛乱层出不穷,以朝廷为主导的大量官营工厂效率低下,债务频发。

  在此关键时候,官营工厂重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弘治二年四月,杨廷和、杨一清等人上疏建议重组官营工厂,降低官营工厂的工价。

  二人的奏疏上疏后,立马引起了王守仁的上疏。

  王守仁以为,当下虽然艰难,但远远还没到需要重组官营工厂的程度。

  他认为官营收益低下,主要是因为许多官员尸位素餐,无所事事所导致的,应该对官营工厂展开京察,而非重组官营工厂。

  他的建议让朱佑樘摇摆不定,而武勋们也极力反对重组官营工厂,原因十分简单。

  官营工厂,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南。

  如果官营工厂重组,那必然会导致北方和西南大量工人失业。

  当然,这个借口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武勋及其亲眷占据了大量的位置,一旦重组官营工厂,必然会裁汰大量属于他们的人。

  他们不支持王守仁的改革工厂,更不支持杨廷和、杨一清的重组官营工厂,而是希望维持现状。

  然而,武勋们的意见并不重要,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大明朝上一次对外作战已经是二十几年前。

  成化年间的大明朝直属疆域虽然扩大,但主要得益于朱见深的外交手段,而非属于旧勋贵们的开疆拓土。

  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与宪宗征战西洲的大量勋贵要么老去,要么去世。

  没有新鲜勋贵血液注入,加之没有足够的军功来担任要职,掌握话语权,哪怕是昔年有着从龙之功的越国公、辽国公、沈国公等大量渤海派勋贵都只有虚名和财富,没有真正的权力。

  他们的

  请收藏:https://m.hb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