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7章 《天子不能承认错误》的依据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7章《天子不能承认错误》的依据

  看到有几位书友对此有疑惑,就稍微讲一下。

  须得一提的是:古华夏文明从尧舜时代的禅让,也就是现代常说的民主推举,发展到世袭封建帝王制度,并不是一步到位,突然某一天就彻底转变,而是循序渐进的。

  禅让制度,也就是民主推举制度的盛行,是在尧、舜、禹时的部落联盟领袖时期出现,并逐渐成为定制。

  直到夏朝,华夏文明才成立了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就在这里。

  夏朝成为世袭制朝代,并不是说夏朝一成立,就彻底推翻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而是试探性的做出了第一步改变,即:既然是禅让,那君王临死时,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的子嗣,究竟可不可行?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夏朝的统治者便对储君的培养愈发看重——毕竟这个儿子,是要通过‘禅让’继承社稷的,就算无法成为舜、禹那样不容置疑的‘天下最贤者’,也起码得说得过去。

  而夏之后,商、周,乃至于成立帝国之后的嬴秦,都是在此基础上一点点推进,逐渐形成‘表面上禅让,实则是世袭’的帝位传承制度。

  也正是在这个‘任人以贤’的传承制度作为内在逻辑之下,秦始皇驾崩之后,天下才会出现‘二世胡亥残暴,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的舆论。

  ——为什么?

  因为按照禅让制度‘任人以贤’的标准,传闻中的扶苏比二世胡亥贤明。

  就算赵高、李斯没有矫诏,始皇嬴政真的传位给了胡亥,但从胡亥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依旧无法满足禅让制度‘任人以贤’的标准。

  只不过,尧舜禅让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数千年;到了秦时,虽然‘禅让’依旧是理论上的帝王传承规则,但实际上,世袭制度早已逐渐成为可意会、不可明说的潜规则;

  再加上秦并非是新兴王朝,而是从姬周诸侯国转变成为王朝的统一政权,就更使得‘禅让’的帝位传承规则愈发摇摇欲坠——因为禅让只适用于‘天子’或者‘人皇’,却并不适用于诸侯、封君,乃至豪强富户、寻常百姓的家族传承。

  所以,为了堵上‘胡亥得立,乃始皇遗诏亲定’的漏洞,便有了当世普遍以为的‘赵高、李斯矫诏,杀公子扶苏’。

  这样一来,胡亥脾性暴虐,就不可能是通过‘任人以贤’的禅让制度得位;又赵高、李斯矫诏,胡亥也就不可能是通过‘任人唯亲’的世袭制度得位。

  结合以上两条,便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胡亥得位不正’的结论,为秦末义军反抗嬴秦统治,甚至推翻嬴秦社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法理依据。

  至于赵高、李斯究竟有没有矫诏,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自己从未承认,也从未有人拿出过证

  请收藏:https://m.hb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