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中国人的留学历史_《中华新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

  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

  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三年后,那位中国青年考人了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

  1854年,也就是在他踏上那片至今对中国人来说仍充满新奇神秘色彩的新大陆之后的第八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

  那个青年人名叫容闳(yungwing)。

  容闳,1828年11月17日生于广东的南屏镇。那里离澳门不远,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容闳六岁时,就曾跟随一个传教士的夫人读书,后因学校停办、父亡家贫而辍学。12岁时,他到了澳门,进入当地的玛礼逊教会学校(morrisonschool)学习。

  玛礼逊学校是为纪念传教土玛礼逊博士而于1839年11月1日在澳门创建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学校迁到香港。校长勃朗先生(brown)是一个美国人,耶鲁大学1832年毕业生。据容闳后来回忆,勃朗先生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教师。他“性情沉静,处事灵活,彬彬有礼,为人随和,且多少带点乐观主义精神。他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他了解学生他们为了掌握知识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他自己更是不惜化费心血去教育他们。教学上,他别具天赋,释物说理,清楚明了,简洁易懂,从无学究气。”

  容闳入校学习时,全校已有了五个中国孩子,容闳是第六个学生,也是年纪最少的一个。孩子们在学校上午学习算术、地理和英文,下午学国文。容闳在那里读了六年书。

  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

  那一天,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他决定要回美国去了。他说,他想带几个同学跟他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勃朗先生说,请站起来。

  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

  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站起来的是一个叫黄胜(wongshing)的孩子;然后,又有一个叫黄宽(wongfoon)的孩子也站了起来。

  晚上,当容闳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哭了。那时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着生

  请收藏:https://m.hb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